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从8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植物种子,到商周青铜铸造的精密工艺,再到西周都邑的“套娃城墙”,2024年中国考古成果频出,不断刷新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知。这些深埋地下的遗存,如同跨越时空的密码,为我们拼凑出远古人类的生活图景与文明演进的关键线索。
3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项目入围终评。
究竟这些考古新发现揭开了怎样的历史谜团?它们又记载了何样璀璨的中华文明?4月1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旧石器时代的“菜篮子”:
植物编织出的生存智慧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的考古发现,为现代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突破性证据。在连续三年的发掘中,考古学家提取了20万升泥土样本,出土3.1万件石器、18.7万件动物遗骸及6.3万颗植物种子,堪称“2024年度考古顶流”。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出土植物种子。
研究表明,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已掌握丰富的植物利用技术。遗址中鉴定出37个科目的53属植物,包括葡萄、橡果、接骨草等,构成了一幅8万年前的“食物图谱”。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东亚早期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更印证了远古人类如何通过采集与加工植物,在严酷环境中编织出生存密码。
稻作起源之谜:
长江流域的万年野生稻种
从旧石器时代跨越至1万年前,浙江仙居下汤遗址为稻作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这片3万平方米的遗址堆积了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四阶段遗存,中心台地更保留着远古“广场”的痕迹——房址、道路与“红烧土广场”勾勒出有序的聚落生活。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环壕初步判断可能为食物储藏坑。
最引人注目的是遗址中发现的野生稻种。考古学家通过地层分析,确认这些稻种年代跨越4万年至2.7万年前,将长江中下游地区锁定为世界最早的稻作发源地之一。这一发现改写了农业起源的叙事,证明中国先民在驯化水稻的漫长进程中,早已展现出对自然资源的深刻认知。
青铜时代的技术革命:
盘龙城与中原的“南北对话”
商周青铜器的辉煌,离不开铸造技术的突破。武汉盘龙城遗址最新发现的铸铜作坊,揭开了商代早期青铜工艺的核心秘密。大量陶范、陶坩埚与铜渣的出土,还原了从制模到浇铸的全流程。

盘龙城遗址出土铸铜遗存。
研究表明,盘龙城青铜器的纹饰与工艺与中原郑州商城高度一致,但原料却来自千里之外的赣北瑞昌铜矿。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商王朝通过物料网络整合南北资源,更凸显了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正如遗址考古领队张昌平所言:“盘龙城的青铜器证明,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西周都邑的“套娃城墙”:
古代防御工程的巅峰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发掘,让西周王朝的都城防御系统重见天日。三重“套娃式”城墙——宫城、小城与大城层层嵌套,外城面积达520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故宫。西南角更藏着中国最早的城墙角台,兼具瞭望与防御功能。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出土有字卜骨。
遗址中的先周宫殿遗址同样令人惊叹:2500平方米的建筑群配备门塾、厢房与庭院,堪称“三室一厅”的远古豪华版。此外,战国粮仓遗址的干栏式结构、30米宽的“双向八车道”道路,以及刻有“王呼并召”等文字的甲骨,共同描绘出周原作为政治中心的繁荣景象。新出土的“朏”字甲骨,更与《尚书》记载的天象相吻合,为破解商周纪年提供了关键线索。
山东青岛琅琊台:
秦始皇海疆统治的象征
山东青岛琅琊台遗址的考古发现,揭开了秦始皇三巡此地的深层动机。山顶300米长的夯土台基与山下阶梯式院落构成宏大的建筑群,排水设施与石铺道路彰显秦代工程的精密。专家推测,这座背山面海的“T”形高台,不仅是帝王祭天的场所,更是宣示对东方海疆统治权的战略地标。

俯瞰山东青岛琅琊台遗址。
遗址中秦汉建筑的层叠关系,为研究帝国政治与海洋战略提供了实物证据。有考古学家称,琅琊台是秦始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念的空间化表达。
从一粒稻种到三重城墙,从青铜铸造到高台祭天,这些考古发现如同文明长河中的航标,指引我们追溯中华文明的根系。它们不仅填补历史的空白,更提醒着我们:今日的文化认同,早已在万年前的篝火与陶范中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