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襄阳南漳县的田野上,40个“会呼吸”的智能大棚正在上演农业“变形记”。4月8日,极目新闻记者抵达襄阳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业产业示范园时,技术员正用手机查看西瓜大棚的“体检”结果——屏幕显示A3号棚温度30.6℃,湿度77.7%,活像个给植物做体检的“农田医生”。

手机监控大棚数据
在果蔬大棚外的育苗试验基地,技术人员借助手机的操作,指挥着一台“智能自动喷洒农药机器人”边前行边喷出浓浓雾气。“这只是我打造的6个‘智慧农业’新业态之一,农业发展将迈向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公司总经理刘晓明说。
从酒商到“草莓猎人”的意外转身
1987年生的刘晓明,是南漳县九集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儿子。2009年,刘晓明从空军工程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外地工作了一段时间,2011年,考虑到将来要照顾父母,回到家乡创业,办起了一家商贸行,从事白酒销售工作。
眼光敏锐加上吃苦耐劳,商贸行运营第一个月,刘晓明就赚了20万元。摸到门道后,他开始招聘员工“复制”经验,不到两年时间,就积累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4年春天,朋友家的一颗草莓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是有机种植的,健康又美味。”在大家的再三推荐下,平时不怎么吃水果的刘晓明浅尝了一口。
“那口下去,小时候的草莓味突然攻击我!”刘晓明笑着回忆。当时他敏锐嗅到商机:健康农产品必将成为未来刚需。
说干就干,他掏出全部家当转型搞农业。2014年7月,襄阳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

农业示范基地
刘晓明先是在南漳县城关镇田家营村流转100亩地,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种植有机草莓。而后慢慢在南漳县城关镇李家院村、张林村等地流转土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尝试大棚种植有机蔬菜、瓜果,并技术指导周边农户一起种植。目前,公司种植的大棚面积已达1800余亩,带动周边100多家农户种植面积2000多亩。
最让乡亲们竖起大拇指的是,他发明的“田管家”模式——农户只管种,公司包技术、包销售,手机点点就能把有机菜卖进城。为此,他线下创办蔬果直营店“昶品鲜”,线上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建立乡村电商服务站,一对一指导农户运营网店、处理订单。
如此一来,带动周边5个乡镇56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年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
看到父亲弯腰种地,他研发“钢铁农夫”
随后几年,乡村游逐年火爆,刘晓明的种植基地也陆续发展到5个。随着公司产业的扩大,刘晓明发现“农村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高,传统作业效率低”的痛点。
2019年回九集镇的老家探亲时,老父亲弯腰劳作的背影更是刺痛了刘晓明。
“现代农业不能总靠人背肩扛!”这个理工男开始“不务正业”,拉着高校教授捣鼓起“黑科技”。
他主动对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武汉光电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发出适用于大棚的植保、旋耕、起垄、采摘等12款智能农用机械设备。

自动喷洒农药机器人
如今在他的示范园里,迷你坦克般的农药机器人正在表演绝活:装载北斗导航和激光避障系统的“铁牛”3分钟自动喷药1亩地,雾化颗粒细到0.02微米,这项第四代“智能自动喷洒农药机器人”发明还在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拿了银奖。
玻璃育苗棚里的“植物大脑”更神奇,温度湿度光照全部数字化,手机一点就能对农作物远程喷淋、通风。在他的产业园内,借助智能农用机械设备,旋耕、起垄、播种、施肥、瓜果采摘均实现了无人遥控。
博士的“农业元宇宙”计划上线
从2019年启动科研到现在,公司研发费用逐年上涨,今年研发投入预计达到1000万元。刘晓明介绍。
高投入的成果是:公司已手握3件授权国际PCT专利、25件国内发明专利、16件实用新型专利,主持三项国家标准项目与两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国家支撑技术重点课题。
他个人也实现了飞速成长:2021年获英国桑德兰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2024年取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拿了正高级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师、高级农艺师等资格证书。还荣获亚洲智慧农业领军人物、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个人科技创新奖、全国十佳“助农先行官”、湖北省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等荣誉,获聘比利时王国与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智慧农业顾问”。
爱折腾的刘晓明,最近又在折腾新花样。
他掰着手指给记者数:“我们要建农业物联网‘神经网’,大棚‘智能外套’,机器人‘农田战队’……”其中最有趣的是“云种菜”系统——专家在电脑前就能给千里之外的庄稼“把脉开方”。这也就是刘晓明正在打造的智慧农业体系。
在A8号棚里,羊角蜜甜瓜像小灯笼挂满藤蔓,A1-A5五个大棚里的西瓜马上就可采摘。
技术员代信一揭秘:“这些西瓜能提前2个月上市,靠的就是‘暖宝宝’大棚和‘营养师’机器人。”科技带来的实效是看得见的,“一亩半的羊角蜜大棚,预计产量超过一万斤,产值近3万元。”刘晓明介绍。

博洋9号羊角蜜也挂满了枝头
从白酒销售到农业博士,刘晓明笑称自己完成了“跨界三级跳”。2024年末接过央视“乡村振兴助农先行官”奖杯时,这个硬汉红了眼眶:“我就想证明,拿锄头的手也能玩转高科技。科技强农,是我这些年摸爬滚打、日夜钻研的使命。科技富农,是我想为家乡带来改变的初心。”
现在,他的“智慧农业”版图已拓展到武汉青山区。在后山村共同缔造项目——“山边湾·乡野生活”中,种植区变身网红打卡点,城里孩子争着认领“数字菜园”。用村民们的话说:“刘博士种的不是地,是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