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文章网

王维:一首临终诗,感叹看透人生容易,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看淡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3 08:46:55    


01

公元761年七月,王维与世长辞,这一年离他致仕才过一年,临终前他给所有亲朋好友都一一写信以示告别,最后安然离去。

也是在这一年,在终南山辋川别业写下了一首题为《终南别业》的诗,如今读来,颇有告别的意味。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也更像是回顾一生,跟过去告别。终南山辋川别业成了他身和心最后的归宿。

过去了一千两百多年,多少往事成了故纸堆中的寥寥数行字而已,而这首诗流传下来,让人读起来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依旧是一种平静悠长的韵味,有种看破红尘,恨不得流连山水之间,不再为世俗而烦恼和牵挂。

现代人很多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虽然可以做到看破红尘,却很难舍弃重名逐利的心。

02

王维的一生,可以说是唐朝盛世里很多诗人都想拥有却难以得到的。

他从一出道,就成为盛唐最红最亮的“星”。并且很多人都求官不得,他却一直想辞官,归隐山林。只是这个愿望一直到临终前最后一年才得以实现。

可是,他那份看透人生,出世脱俗的心境都渗透在他的诗里,成就了他“诗佛”的美誉。

二十七岁,正是很多人刚要进入事业上升期的时候,而王维却已经“告老还乡”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样的闲情逸致又有几人能做到?

他早早的看透人生,入道修禅,可以说,这也是他在宦海生涯中,始终能够做到淡忘名利,心情平和的重要原因。

二度出山后,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只是其时李林甫当道,能有什么作为?于是第二次隐世,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买下了宋之问在终南山的旧宅。这座“辋川别业”也成为了他终身的归宿。

03

在出世和隐世的转换中,他能保持住一份初心,所以在对待朋友和兄弟的时候,懂得什么叫珍惜和舍得;对待自己,知道什么叫看淡。

孟浩然去世,他亲自赴襄阳凭吊,并写下“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宰相张九龄被贬官荆州,王维相送,并“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由于第二次出世是张九龄所荐,所以他也被牵连,于是他被李林甫排挤,出使凉州,任河西节度使判官。

出萧关时候,面对大漠风光,写下了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俘,安禄山把他软禁在菩提寺内。

很多归附的人去朝拜安禄山,王维却作了一首《凝碧池》,说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这也成为王维保留名节,自证清白的证据。为了救弟弟,他不得不继续当官。

04

看透人生容易,但看淡人生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波涛起伏。在这河流中漂泊,有时会遇到险峻的礁石,有时会遇到浅滩,有时又会遇到宽阔的湖面。然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学会保持自己的平和,看透人生但更要懂得看淡。

看透人生,意味着要看清生活的本质,理解生活的真谛。要知道,生活很多时候并不总是如心所愿,人生路途上,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只有真正理解生活的本质时,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然而,看淡人生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超脱和淡然。当能够看淡人生时,便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与荣辱。不再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不再为未来的不确定而焦虑。

真能做到看淡,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不过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内心的平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看淡人生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在人生的经历中不断磨砺和成长。需要学会放下过去的遗憾和伤痛,不沉溺于过去的阴影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不畏惧未知的前途。

尤其是在如今信息资讯发达的年代,在瞬息万变里,需要学会适应和接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被得失所困扰。更要学会感恩和珍惜,感激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