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鸣枪开跑。
这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共跑”赛事,迅速引爆网络,吸引了全球目光。有人惊叹“有趣、有意义”,有人感慨“研发速度好快”,还有人调侃“这届机器人比我还能摔,我上去指定跑得比机器人快”。将镜头聚焦赛场,热闹之外可以说是状况百出——有在最后百米“身首异处”的,有跌跌撞撞仍坚持向前的,还有跑着跑着就懵圈的……那么,为什么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
从赛事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极具勇气的“冒险”。作为一项长跑比赛项目,马拉松高强度、高负荷,具有一定风险,是对人类耐力的极大考验。而对机器人来说,这也是一项极限测试。21公里的路程,光是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赛道上,机器人不仅要像人类一样保持奔跑姿态,还要应对弯道、坡道等复杂路况,这对其传感器技术、动力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等都是严峻考验。正因如此,企业能直观地发现技术短板,加速迭代升级。同时,首次尝试机器人与人类并肩起跑,也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不仅有理论研究,更有将技术推向实用的决心与魄力。
人机共跑,亦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过去,机器人总给人一种“高冷”的印象,要么在工厂流水线上发挥作用,要么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离日常生活很远。而如今,它们不仅出现在了人类的马拉松赛道上,还跑得“人模人样”。此次比赛,让公众近距离看到了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让全民参与到了“机器人如何防摔”“机器人后面的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等科技话题的热聊中。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马拉松精神,代表着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顽强拼搏、永不放弃。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成绩亮眼,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应用落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此次,20支参赛队伍敢于把自家产品展现在直播镜头前,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本身也是马拉松精神的生动写照。赛事的举办,向世界传递了我国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机和谐发展的坚定决心。看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看规划,2025年,我国将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在人形机器人、原子级制造等新兴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看成果,广交会上,应用于残障人士的非侵入式智能仿生手,可以让佩戴者精准传递动作意图,迅速完成动作……不难想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工业生产到医疗救援,从家庭服务到教育娱乐,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有网友说:“1894年,法国举办了第一次汽车比赛,100公里,没有几辆汽车完成比赛,有的断轴,有的漏油,有的发动不起来,最快的那个用了十多个小时,被一众马车夫嘲笑。”必须承认,我国当前的机器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场智能“马拉松”的下一棒,注定更加精彩。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图/新华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