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文章网

以文明创建赋能高质量发展,梅县区这3个村找到好办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4:08:00    

村庄清洁、农房风貌管控、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文旅特色村镇建设、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近年来,梅县区持续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统筹推进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梅县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据梅县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统计,截至2024年底,梅县区已评有全国文明镇1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镇11个,市级文明村36个,区级文明镇18个,区级文明村328个。

雁洋镇阴那村

壮大产业基础

让文明建设事半功倍

晌午时分,从大埔县大麻镇高山村赶到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的罗爱梅,筛选完了自己带来的第三批茶叶。“一共来了3次,筛选了大概2000斤干茶。”罗爱梅家种植了约17亩茶,主要制作单丛,茶叶初制完成后需要筛选掉茶叶梗。

这个坐落在雁洋镇东北部的小山村,背靠千米高山,拥有千年古刹、3000多亩茶田。全村200多户村民中有156户农户种植茶叶,种茶面积3850亩,有30多套机械制茶设备,茶叶年产量约43吨,产值达1600万元。

雁洋镇阴那村背靠千米高山,大规模种植茶树,发展茶产业。

近年来,阴那村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茶业合作社定期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改变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购置茶叶色选机、朝天锅杀青机、晾茶设备及其他附属设施,帮助村民实现就近机械化筛选嫩茶,提高制茶品质和效率,进一步推动阴那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加强阴那山茶品牌建设,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初,阴那村筹资购买了一套先进的筛茶设备,除供本村村民加工茶叶外,还对外开放加工业务。

“刚刚调试完成。”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庆介绍,这套筛茶设备是阴那村利用“百千万工程”的奖补资金购置,首要目的是补齐当地村民茶叶精加工的“最后一公里”短板,同时也吸引了周边的一些村民来加工茶叶。“以前传统方法是靠手工去拣,茶梗不要,得淘汰掉。现在全部是用机械化了,效果蛮好。”温国庆说,这套设备既降低了村民加工茶叶的成本投入,又增加了阴那村的集体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每斤干茶收一元钱,省时省力,价格也算公道。”罗爱梅笑着说,此前她在另一家筛选茶叶,觉得筛得不太干净。今年听熟人介绍,她尝试着带了一些茶叶到阴那村,利用该村新安装的设备筛茶,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

在雁洋镇党委委员谢伟志和温国庆看来,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想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好的经济基础才更得心应手。据阴那村村委会统计,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56.01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

文明实践肉眼可见的表现,就是村容村貌。2023年,阴那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随即着手民房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

针对民房风貌,阴那村全村完成19栋20户外立面改造,引导6户农户微改造,村内呈现统一的“白墙青瓦斜顶”客家特色;同时将风貌提升写进村规民约,坚持共建共管,同步完成“三线”整治1.5万米,扮靓乡村“天际线”。

针对人居环境整治,阴那村实施网格化和积分制管理,将“门前三包”和禁止沿溪养殖畜禽纳入村规民约,完成村内溪道治理工程。每月定期开展两次村庄环境清洁行动,引导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根本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村庄干净整洁、焕然一新。

“硬件”上来了,“软件”也不能落下。村史馆、农家书屋、乡村驿站陆续建设起来的同时,阴那村还成立了锣鼓队。队员初期以村干部为主体成员,后来逐渐发展到小孩子们也纷纷加入其中。温国庆一家四口都在锣鼓队里参加训练和表演。

雁洋镇阴那村锣鼓队成员利用夜晚闲暇时间练习技艺。

“我老婆、两个女儿,都在锣鼓队里。”温国庆介绍,阴那村从大埔县请来锣鼓师傅给队员们传授技艺,每个月操练一次。“现在队员已经有30人左右了,平时有什么喜庆的节日,大家都会拿锣鼓来庆祝一下子。”温国庆说,最热闹就是春节,锣鼓队到各自然村,走进每家每户,用声声锣鼓为村民祈福添喜。

松口镇南下村

文明实践活动为媒

引入壮大村集体产业项目

“今年我们还要再加一条倡议做绿美建设的内容上去,大家集体通过了。”指着公开张贴在村委会办公地点外墙上的24条村规民约,松口镇南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赖志南说,很快就要变成25条了。

这份在2023年8月15日订下的村规民约,划分为6章,内容详细到“村庄内缓慢行车礼让行人”“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

“松口镇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我们村是中国传统村落,还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赖志南说,村里有一个民乐队,每年都要举办几场活动。没想到,去年的一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竟然为村里引入了一项产业。

2024年11月23日,省委台办驻松口镇南下村第一书记胡建军带了200多位港澳台同胞到南下村,举行了一场山歌唱响故乡情活动。一位出席活动的同胞看到南下村,感叹南下村居然种植了3000多亩柚子,于是牵线请一位企业家试试看,能否参考生产凤梨酥的模式,研发制作柚子酥投入市场。

松口镇南下村举办的山歌唱响故乡情活动,为该村带去柚子产业深加工探索契机。

“企业家到了我们村里以后,发现我们有很多柚子,后来就带回一点柚子,试做柚子酥。”赖志南搓着手笑说,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居然能够带动产业发展,不光自己,村干部和村民们都没有想到。

目前,南下村与企业家对接顺畅,正准备成立富民强村公司。“我们在近期会进行一个框架对接,想把产业引到村里面来。”赖志南说,村里给该项目的定位是招才引技,希望借此探索柚子深加工领域,为村里红红火火的柚子产业再添一把柴。

企业家愿意到南下村,看中的不仅仅是村里强大的柚子种植基础,还因为南下村“313”治理模式下,村民关系和谐,大家齐心协力建设家园的好氛围。

“以前我们村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发放存在争议,导致村民们的凝聚力不强。”赖志南说,为破解该难题,南下村“两委”班子成员基于村实际情况,结合上级政策精神,积极探索“313”解题办法。

松口镇南下村“313”治理模式下,村民关系和谐,大家齐心协力共建共治共享。

“第一个‘3’是指三级网格治理体系,落实基层治理责任田。构建‘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三级党建网格,全村划分4个网格17个微网格。”赖志南介绍,该体系下,南下村党组织书记任一级网格负责人,“两委”干部任二级网格负责人,村民小组长任三级网格负责人,形成“1+4+17”的三级网格治理体系。

“1”则指一网统管运行机制,提高基层治理精准度。实施“网格化管理+群众路线”工作机制,把基层各项工作纳入网格,网格员主动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服务群众,“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打通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第二个‘3’就是指‘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实现基层治理高效能。”赖志南说,该模式下,南下村健全《村规民约》,建立起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依托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

依托“313”模式,村民们慢慢发现,村委班子有能力、有魄力了,村民小组长也热心村里的建设了,为村民们办成了不少实事,大家慢慢形成了对他们的信任。这几年,南下村共筹措4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推进道路修建提升、广场和停车场修建、亮化工程建设等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村民们帮了不少忙。“捐地捐树又出力,建设很顺利。”近期又有好消息,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农委会正准备给张榕轩故居捐建一批盆景盆栽,为村容村貌再添新绿。赖志南表示,现在村民们凝聚力更强了,大家都积极为村里的发展建言献策、出一份力,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明显更足了。

程江镇大塘村

关注细枝末节

微心愿小制度激发文明力

春暖花开时,走在程江镇大塘村的大塘“薇笑园”休闲长廊,紫薇、桂树、含笑等绿植在春风里摇曳生姿。每到傍晚和清晨,村民纷纷走出家门,漫步绿道享受美不胜收的凉爽景色。

长廊靠近大塘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一头,用彩钢棚搭建起一座村民议事亭。亭内桌凳铺陈整齐,给村民拉家常、议村务提供了一处惬意的居所。议事亭靠公路一旁设置的“薇笑书廊”里,摆放着众多报刊供村民和游客免费取阅。

程江镇大塘村村民在村民小组党群服务站会面议事。

村民议事亭对面开茶叶店的老板主动每月出资200元,聘请村民做兼职保洁员,每天下午来清扫休闲长廊。大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志达介绍,通过“集中攻坚+轮动作战”工作机制,大塘村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才有了如今焕然一新的面貌。

穿过公路沿村道向前行约50米,就是大塘村宽敞整洁的党群服务中心。2019年,大塘村以原老年活动中心为基础,启动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整合建设了标准篮球场、80平方米的卫生站等设施,进一步方便村民办事。

程江镇大塘村道路“白改黑”,村容村貌颜值大提升。

大塘村党群服务中心里的微心愿墙上,村民写下需要帮助的小事项,用各色便签粘贴在上面。村干部看到后将其归类,组织党员进行认领,并安排党员负责跟进落实,做到每个心愿都有专人跟进落实。

这是程江镇从去年开始深入实施党建赋能工程,开展的“党员点亮微服务,共圆群众微心愿”活动。通过建立资源、需求、服务、评价“四张清单”,程江镇在全镇三级网格内全面深入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服务”模式,进一步整合资源,激活党群内生动力,打造家门口的服务项目,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微心愿墙对面,则是大塘村设立的“红黑榜”。谁助人为乐、谁家热心公益、谁家环境卫生长期保持良好,上红榜表扬。谁乱丢垃圾、谁破坏公共设施、谁违规野外用火,上黑榜批评。这项从2017年前后设立的制度,如今仍在大塘村顺畅运行。

登上“红黑榜”的线索,主要由村里的网格员搜集。“我们有三四十个网格员,现在手机拍照都很方便,随时发现随手拍一下记录一下,最后汇总到村委会来。”吴志达介绍,这些线索积累到一定量,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时,就会集体表决谁上红榜谁上黑榜。“现在的难题是,上红榜和上黑榜的对象都不好定。”吴志达笑说,红榜难上是因为这些年好人好事线索越来越多,黑榜难上则是因为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线索难寻找了。

新的老年活动中心则搬迁到了离党群服务中心约100米处的一栋小洋楼内,设置了乒乓球室、棋牌室等。村民吴大爷和三位老奶奶每天下午都会到棋牌室娱乐三四个小时。吴大爷笑言,如今村里整洁漂亮、鸟语花香,在村里养老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新时代文明实践加持下,大塘村的民风和谐,对外来人口也包容、融合,也进一步增强了村子的凝聚力。

因靠近城区,大塘村内有两三百外来人口在村里常住。“他们虽然户籍不是这里,但是参与的事情都是这里的,也把自己当作大塘村人。”吴志达说,这些“新大塘村人”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修桥铺路时出钱出力,大塘村人也把他们当作本村人对待。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李廷睿

通讯员 房喻文 冯森达 吴碧芬 王雅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李廷睿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