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会拉着我的手,那种感觉真好。”这一刻,95后姑娘张金铃决定回到长清农村,将青春奉献给留守儿童。
近十载春秋,张金铃以爱心为灯,照亮了24400人次的儿童成长之路,用1000多个小时的坚守诠释了初心与担当。

“我也是非典型留守儿童”
在济南市长清区恒大绿洲第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记者见到了张金铃,她正兴致勃勃地教给孩子们如何在风筝上绘画。屋里的20多名孩子,来自附近的小学,放学后陆续来到这里,等待父母下班回家。像这样的服务,她已做过无数次。
张金铃的身边,还有4名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既是帮手,又是校友。2014年,她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专攻应用心理学专业,刚刚进入大学的她,跟随师哥师姐到学校周边村庄参加农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活动,也就是在那时起,为留守儿童服务的种子在心里萌芽。“我小时候也是一名不太典型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那种孤独感让我对陪伴有着极度的渴望。”说到这里,她眼眶红润。2016年,她加入童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并逐渐成为团队的主心骨。
大学毕业后,张金铃选择继续为留守儿童服务,但这一选择,遭到了家人的坚决反对。“父母觉得我大学毕业,就应该做一些高大上的工作。”她告诉记者,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就是想帮助别人。一边是父母,一边是热爱的事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面对父母的冷眼,张金铃没有退缩。在一次希望小屋的改造项目中,她父母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希望小屋项目,就是帮助农村孩子改造学习空间,把原本陈旧的房间进行规划、设计、装修,配备必要家具和学习生活用品,改善生活与学习环境。”她说道,当父母看到希望小屋前后的变化后,感觉很有意义,开始支持她的工作。

“让性格孤僻的孩子发生改变”
“免费服务,是不是另有所图?”张金铃刚开始全身心投入农村公益事业中来时,就遭到了村民的质疑,甚至是故意刁难。村民们不让孩子参加志愿团队的活动,甚至在举办完活动之后,有人会在儿童关爱中心门口指指点点,说他们就是骗子。面对这些不理解和委屈,她曾经哭过、伤心过。但是,当看到孩子们开心的脸庞时,她又振作起来。
曾经有一名孩子,叫小琪,给张金铃留下了深刻印象。女孩父母离异,爷爷经常外出打工,她就一直跟80多岁的老奶奶一起生活。两人之间相差70多岁,平时交流并不多。这样的环境下,小琪寡言少语,缺乏自信。“你这孩子怎么不说话!”当张金玲第一次去孩子家里的时候,奶奶大声责备小琪。
“其实孩子已经和我打招呼了,只是声音比较小,加上她的奶奶年龄大了,耳朵有点背,还以为是孩子没有说话。”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张金铃眼泪直打转。
经过半年多的心理抚慰和亲情陪伴后,小琪逐渐发生了改变。“张老师,我家里没有彩纸,只有剪刀。”在一次剪纸活动中,小琪第一次主动和志愿者交流。看到这一幕后,张金铃知道,孩子的内心在慢慢打开,再也不像之前那样性格孤僻,不善言辞。看到小琪的改变,她愈发坚定了为孩子们服务的信念。
2018年,美育课堂第一节课开课前,张金铃告诉孩子们要准备一个涮笔用的小水桶,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带来的水桶各式各样,花生油桶、油漆桶、酱油瓶、饮料瓶。在农村,家长带孩子出去玩,目的地可能仅仅是镇上的超市。一幕又一幕的所见所闻,令她无比辛酸。为此,她组织“艺暖包”进乡村活动,筹集社会资源提供美术学习用具,同时带着孩子们外出研学,让乡村娃见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
在近10年的志愿服务中,张金铃不仅活跃在一线,还着手制定了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标准。2021年,她执行民政部、财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创建研制困境儿童保护服务系列标准三步工作,为农村困境儿童提供了“自我认知、成长规划、能力建设”等全面的成长指导和发展支持。2023年,她又作为标准化起草组主要成员,参与编写济南市地方标准:《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规范》,将标准化建设概念引入到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中来,带动行业社会关爱服务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注册志愿者4414人,参与志愿服务人员8817人次,志愿活动1157场……随着公益服务群体的扩大,张金铃的服务足迹也从长清区黄河沿线逐渐走向省内外其他地方。2018年,潍坊寿光发生水灾,她与团队连夜赶往灾区,发放善款48000元,协助基金会发放1400套家庭救灾箱和370套儿童温暖包。所参与的童善美育进乡村·艺暖包项目,惠及山东、湖南、青海、西藏、新疆等多地,为边疆困境儿童也带去了泉城济南的温暖与关爱。
“我们年轻人就应该有理想、有担当、有热情,拿出专业所长到乡村贡献力量。”张金铃说道,在基层这么多年,有收获、有感动、有泪水,来参与爱心服务的志愿者们,也得到了一个正向的改变,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大家庭,在奉献青春的时候,也温暖青春。
记者:王铮 摄影:王铮 剪辑:张成霖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