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晨晨(安庆师范大学)
近日,在抖音拥有六百万粉丝的网红“迅猛龙特蕾莎”(本名许锴蓥)被复旦大学非全日制MBA项目拟录取的消息引发热议。这场讨论中,有人为其停播三个月、专注备考的毅力点赞,也有人质疑“MBA含金量低”“网红身份是否影响录取公平”。然而,无论争议如何,这一事件恰恰折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在评价他人的成就时,人们不应让偏见掩盖努力的价值。
部分网友对“迅猛龙”的质疑,始于一种先入为主的职业偏见:在他们眼中,网红镜头前的形象与学术追求天然对立,仿佛流量加持下的任何成就都带有“捷径”嫌疑。然而事实是“迅猛龙”的备考经历并不轻松。为了准备考试,她停播三个月,关闭所有商务合作通道,每天坚持学习,反复刷英语真题“英语二考出83分”。复旦大学MBA项目虽为非全日制,但其录取仍需通过全国联考,且竞争激烈。她以223分(管综140分、英语83分)远超管理类联考国家线,英语成绩更属于高分梯队。若仅因“网红”身份便否定其成绩的合理性,无疑是对个人努力的不公,更是对“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共识的践踏。
对“MBA含金量”的争论,本质上是社会对“成功标准”的狭隘定义。公众往往将“名校”与“全日制” 等同于“高含金量”,却忽视了教育的多元价值。迅猛龙的百万粉丝、多年直播运营经验,恰恰是其职业竞争力的体现。部分网友仍用“名校情结”审视她的选择,认为双非研究生毫无意义。需知教育的意义从不是制造统一规格的“成功标本”,而是让不同个体在适合的领域发光发热。
多元时代的进步,始于尊重每一种向上的姿态。用英语送外卖的小哥毛召木成人自考本科被川外录取;B站上,“边工作边考研”的UP主用Vlog记录书桌前的深夜灯火。这些案例与“网红考研”共同证明:向上的路径从不止一条,奋斗的姿态本就该千姿百态。迅猛龙在备考时将直播间变成“学习自习室”,用粉丝的监督对抗惰性。这种经历打破了“网红必浮躁”“学历必清高” 的二元对立,展现了流量时代年轻人对知识的真诚追求。
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人们容易用身份、职业或成就的“含金量”去简化他人的付出。然而真正值得尊重的,从来不是光鲜的标签,而是标签背后不为人知的汗水。当我们学会用“具体的人”取代“抽象的标签”,用“努力的过程”取代“身份的预设”,才能真正构建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公平社会。